《時間規劃局》:有多少人超過26歲了?
http://www.spszg.com/ 來源:索蘭影音 關鍵詞:時間 規劃局 有多少人
科幻故事從what if開始,也就是從反事實的科幻假設開始。對科幻電影的最根本劇透,就是揭露它的原初假設〈但不必然泄漏劇情〉。本片的原初假設似乎是以下六條。
一、壽命轉移。壽命可以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。在人際轉移中,必須至少一方存在轉移或接受轉移的意愿,壽命才能轉移。
因此,產生了壽命交易,壽命饋贈。偷竊或搶奪壽命也產生了。但壽命不能從人身往動物身上轉移,反之亦然。應該附帶解釋一下:電影不太說壽命,而說「時間」,但事實上它談的是壽命。
二、壽命儲存。壽命可以從人身中轉移出來,保存在某種容器里;也可以從容器中轉移出來,進入人身;壽命也可以從一個容器轉移到另一個容器。
本片對壽命的超人際轉移著墨較少,這有點可惜。
三、壽命定值。至少在地球上,至少對人際轉移來說,壽命值不因壽命轉移而變化,也不存在轉移耗損。
因此,愛因斯坦的一秒鐘,轉到我身上來也是我的一秒鐘,不會變成我的一刻鐘。當然,壽命如何定價是另一回事,這屬于比較低階的故事設定,取決于具體的經濟制度。
四、可轉移壽命。只有一個人25足歲之后的壽命,才是可轉移壽命(似乎也只有在25足歲之后,才能接受他人的壽命轉移)。
也就是說,假設今天有100個嬰兒出生,又假設25年后它們都順利長大,那么結果就是25年后的今天地球上將產生(甚至增加)100年可轉移壽命 (為什么是100年而不是200年或500年,要看下一條)。
五、天然壽限與老化停止。每個人的天然壽命上限都是26年,但可以因為接受轉移而無限制延壽。25足歲之后,老化停止。
也就是說:如果不考慮壽命轉移,那么一個人的生物時鐘在26足歲時會自動停止,導致立即死亡。如果考慮壽命轉移,也就是結合上一條設定來看的話,那么一個人25足歲之後,一旦壽命收支不能平衡,就會立即死亡,甚至活不滿26歲。
六、其它條件,都和目前已知人性和社會屬性基本一致。例如性成熟年齡與婚姻制度 (我必須說還保留婚姻制度這點不合人性) 。
為什么設定成這樣?----對科幻作者而言,這問題沒有意義。但對觀眾而言,這問題大有意義。如果科幻故事的設定不恰當,觀眾將難以產生共鳴甚至難以理解,科幻電影將喪失它的預言性或寓言性。
我覺得本片關于「天然壽限」與「可轉移壽命」這兩項設定(也是本片最重要的設定)的數字不太理想,減損了它的寓言價值。
依照本片的條件設定,殘酷的競爭與剝削根本就是必然。如果大家都是自食其力漁獵采集完全不存在競爭與剝削,那么每個人都將在26歲死亡。但人類的性成熟年齡設定并未改變,26歲的男女可能連孩子都還沒生出來,就算有孩子又能多大。我實在難以想象,在電影設定的世界里,如果不存在殘酷的競爭與剝削,人類社會將如何延續,文化將如何傳承。在電影設定的世界里,任何活過26歲的人都必然是剝削者。
更糟的是:時間壓力如此緊迫,生育率必然下降。25歲的父母要養小孩,還要從事壽命競爭,這么辛苦誰還愿意生孩子。生育率低,社會上的可轉移壽命總量就更少了(本片設定的長生不老必然來自年輕人的犧牲),這豈不教壽命資源競爭更加慘烈?
總之,本片的基本設定數值和現實人類世界差距過大。我們就像站在三維世界去看平面世界的小打小鬧,覺得劇中人可憐又可悲。男女主角真正該去爭取的改變,不是銀行和資本家的破產,而是Andrew Niccol修改劇本,至少也該重啟基因工程把25和1這兩個數字改一改。
當然,如果有人從高維世界觀察我們這個世界,也一定會覺得我們總是小打小鬧,既可憐又可悲。在這點上,本片還是具有極強的寓言警世作用。當我聽到女主角爸爸那銀行家說「你們只能造成一時的混亂,但別想這樣就改變了體制」的時候,還是悚然一驚。